在海南省定安县,有一个名叫高林村的小山村。尽管知之者不多,但在海南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它却可圈可点,因为它是科举年代海南唯一“探花郎”张岳崧的故里。
张岳崧,字子骏,号觉庵,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于定安高林村,从小聪明好学,博学多才,精通诗文书画,与邱浚(著绝)、海瑞(忠绝)、王佐(诗)被后人誉为“海南四绝”(张岳崧为书绝),是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清朝嘉十四年(1809年),张岳崧参加恩科殿试折桂,取得一甲第三名,荣登“探花”榜首,消息传来,琼岛士林为之轰动,嘉庆帝骄傲地说:“何地无才!”张岳崧官至两浙盐运使、湖北布政使和护理巡抚,一生为官清廉。
两百多年过去,当我了解到这段海南人文历史,作为一名海南人,我仍然为之骄傲,便萌生了探访名贤故里的想法。
满怀对先贤的敬仰,2001年6月25日上午,我独自踏上探访高林村的路途。从海口到高林村大约70多公里,先到府城东站乘车,到达定安总站后改乘中巴车到龙湖镇永丰墟。从永丰墟到高林村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交通工具只有“摩的”,于是我便选择乘“摩的”前往。
路上多是红土路,弯弯曲曲,穿林越岭,“摩的”颠簸的最后一段,是年代久远的石板路。石面已被踩磨得光溜,路两边都长着茂密的灌木,当车子好不容易穿出时,正好是一个高坡。居高临下,前面视野豁然开朗。司机指着坡子下面不远处的村子对我说,那就是高林村。一眼望过去,村子不大,但村舍井然有序,清一色的灰瓦房,在蓝天白云下,更加显得古朴典雅。村子北高南低,北面的山坡上植木郁郁葱葱,南面有一口水塘和成片绿油油的稻田。塘面如镜,徘徊着天光云影。 塘边上的几棵椰子树又细又高,直插云霄,在清风中摇拽,仿佛在诉说着无争与淡泊。
生怕“摩的”的鸣叫会打破村子的宁静,离村子还有一段距离,我便要求司机熄火停车,然后独步进村。
村头有两口古井,相距约百米,一处高地,一处低地,高井旁立有一石碑,上写“日井”,井口用雕硺过的青石围成圆型,井盖边沿留有深深的磨痕,水清见底;低井旁亦立有一碑,上写“月井”,井口也用雕硺过的青石围成半圆型,水质较混浊。私下猜测“日井”应为饮用井,“月井”应为洗涤用井。高者为饮,低者为涤,科学环保设置,古人的智慧令人刮目相看。
走进村子,只听到几声狗叫,但却未见一人。待行到深巷,才遇一位中年男子从院子里走出。抓紧上前打招呼,确认是高林村后,我便向他表明来意。男子看着我友善地笑笑,然后主动说可当我的向导,这让我大喜过望,于是便紧随着他。在小巷里拐几个弯,来到一处已显破败的院落,男子略显伤感地对我说,这就是张岳崧的故居。尽管事前我已有心理准备,但看到故居实貌时,还是令我倍感凄凉。真是物换星移,锦华尽褪呀!
听男子说,故居已有几百年了,解放后从没修缮过。男子还说,张岳崧的后人不少,但都在外工作,只在春节、清明偶尔才有人回来看看。
在故居的主屋前,有一棵百合花,约有一米多高,躯干很粗大,树冠丰盈,还开着几朵淡雅的花儿。男子介绍说,这棵百合花是张岳崧新手栽植的。我上前抚观着这棵百年古木,仿佛闻到了探花郞的翰墨清香。
参观完张岳崧故居,男子又带我去参观张氏宗祠。祠堂位于村子西边的山坡下,规模很大,同样破败不堪。除了主堂保存稍好,其他建筑都只存断垣残壁,一块写着“张氏宗祠”大字的门匾丢在一边。
听男子说,祠堂原来的规模很宏大,有七十多个房间、七十多道门,在海南很有名气,解放初期定安中学曾设在这里,早期古装琼剧《高林书院》演的故事就发生地这里。听他此说,我差点惊掉下巴,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深感愧责。
看着眼前的破落景象,我心中很不是滋味。男子见我失望的样子,满脸愧色说:“村里穷,没能力修”。见他自责,我只好反过来安慰和鼓励他说,总有一天祠堂会修好的。
走完村子一圈,我俩也慢慢熟悉了,因时间尚早,俩人又回到祠堂庭前坐下闲聊。起初聊经济生活时,他眼神总显忧郁,但一聊起张岳崧,整个人就变得精神了。他说,高林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姓张,他也姓张。他们都称张岳崧为“探花公”,几乎人人都知道“探花公”的故事,世代都以“探花公”为荣。还说我进村的那段石板古道,就是当年张岳崧考取功名后,琼州府为庆贺他衣锦还乡而修建的。
聊及张岳崧的为官与家教时,他更是津津乐道。他说张岳崧官至二品大员,一生为民办实事,公正清廉,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次子张仲彦也考取进士,人称“父子进士”,孙子张熊祥考中举人,一家三代都有功名。说到张岳崧的政绩时,他还给我讲了一件轶事。他说“虎门销烟”的主要倡导者是张岳崧,不是林则徐。因为张岳崧当过帝师,道光皇帝主政后一直很敬重他。而林则徐不是朝廷大臣,单凭林则徐的奏折是不可能说动道光皇帝对洋人采取强硬手段的。林则徐与张岳崧交谊很好,且俩人都是查禁鸦片的严禁派,张岳崧很支持林则徐禁烟,所以便竭力说服了道光皇帝实施禁烟运动。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也只是听,不好发表意见。
他还说“探花公”的书法是一流的,受“探花公”的影响,高林村人世代爱写毛笔字,逢年过节、逢婚庆喜事,都是自己写对联。他还说,近年来,到村子参观旅游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有官员、有学者、有学生。最令他难忘的是曾经有位海南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带着他的几位学生来访,自备酒食,特意来到“探花公”故居庭院中席地雅聚,一边喝酒,一边朗读“探花公”的诗文,引得村里人都来围观。说到这里他便开心地笑了起来,在他的笑声中,我再次体会到“探花公”带给他的自豪与骄傲。
在返程的路上,我想,尽管张岳崧没有留下什么深宅大院,但他对村子留下的人文影响是不小的。而这种影响,对于一个穷山村来说是一笔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呀!有了这笔财富,相信不久的将来,高林村一定会像它的村名一样,高材遍地,繁荣昌盛,建设得越来越好!
2025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