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岛184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散布着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天然港口,我的家乡——东水港便是其中之一。
家乡面临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徐闻县的海安港隔海相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内港渔村。从高空俯瞰,闻名遐迩的老城盈滨半岛,就好似一条横卧海边的巨龙,将琼州海峡靠老城近岸的海面分隔开来:北面是碧波荡漾的大海,南面则是风平浪静的内港,内港的出海口位盈滨半岛西边尽头。弯曲宽长的内港宛若一条彩缎,自老城古码头铺延而来,家乡就像是镶嵌在这条彩缎终端上的一颗明珠。
家乡为乡级行政自然村,属澄迈县老城镇管辖,登记居民有920多户,常住人口4000多人,外出人员1000多人,方圆百里之内,算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大村庄。
家乡成村于何时?是如何形成的?村里人对此久有争论,为此我也曾经翻阅过一些史料。据《澄迈县志》和《文大村志》记载:自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始,海南沿海一带时有海盗出没,后至倭寇横行,明皇朝乃设东水兵营。因有了兵营护卫,海上及琼岛内陆便陆续有散民搬迁至此,特别是时有福建等东南沿海一带的疍家人等漂流而来。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及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百来年间,便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姓氏繁杂的渔村,这就是东水港村。有人曾做过统计,家乡的姓氏大概有二十多个,其中以曾、罗、王、杨、陈、许姓氏的人口居多。
家乡不仅姓氏繁多,语言和村庄结构也别具一格。如果你初来乍到找人问路,村民们会反问你是到上港还是下港。如果你来到村子的集市区,还会听见村民们操着两种不同的方言进行交流,这是怎么回事?
听老人们说,早期的家乡,原本被一条小河从中间隔开,河的东片村落称为上港,河的西片村落称为下港。随着人口的增多,环境的变化,尽管小河已逐渐被填埋,但上港和下港的叫法一直沿用下来。上港是疍家人早期入住的地方,后来陆续迁徙来的人家都是讲海南话,因此上港主要以讲海南话为主。下港人大部分都是从附近的文大村迁来,而文大村是讲海南村话的,因此下港以讲海南村话为主。尽管受上港人的影响,大部分下港人也学会了讲海南话,但日常生活中他们还是喜欢以海南村话交流。
当然,家乡让我乐道还不止这些,秀丽的海滨风光和人文景观才是我引以为豪的资本。
家乡地处南国海边,阳光、海水、沙滩、绿树、舟楫自然拥有。站在村前高大的防波堤上,放目远眺,心胸为之开阔:一湾碧水的对面,一条银练般的沙湾(家乡人称之为“边湾”)横亘眼前。沙湾上的防护林郁郁葱葱,有如青巾铺盖。沙湾东边的永庆寺、宾馆、公寓楼和度假村鳞栉次比,金碧辉煌,仿佛是海市蜃楼。
港湾内还有一道奇异的自然风景,涨潮时看不到,退潮时,港湾中央便露出一条银白色的沙带(家乡人称其为“中间线”),自西向东,约有一公里长,裸露的滩面上常常羁留着许多小鱼虾和其他海生物,引得成群的海鸟蜂拥而至,争相觅食,令人驻足。
朝西边看,内港出海口(家乡人称为“港门嘴”),终日急流翻滚,白浪滔滔,行走于远处的远洋巨轮,如山如峰,如梦如画。港湾内,停靠在防波堤下面的上百只渔船一线排开,随着起伏的波涛摇荡,蔚为壮观。每到渔船出海归来,又是另一番动人景象:插在船头、船尾上的旗幡迎风飘扬,猎猎作响。晒得黝黑的渔民忙上忙下,用大萝小筐从船上搬运着鱼虾,吆喝声此起彼伏。堤岸上前来买鱼收鱼的客人、商贾黑压压一大片,讨价声、车子的喇叭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家乡的内港自古是海岛重要的水上黄金航道,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发展,这条昔日的黄金水道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曾经承载过的辉煌令人难以忘怀。我为此曾做一梦,梦境中,这条旧日的黄金水道倏然间又驶来许多桅帆,我清楚地看到,走在前面的船队,高大精巧,旌幡猎猎,有盛唐之风,那是鉴真大和尚的船队,尽管台风刮破了他第五次东渡日本的梦想,但无意中铸就了琼岛的一次文化辉煌。跟在大船队后面又有几只小帆船,驶近了,我看清了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走在前面、站在船头翘望的老者,长髯飘逸,若有所思,那是让海南人千秋感念的大文豪苏东坡。还有“五公”也来了,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诠,一个个刚毅的脸上,散发着浩然正气。我朝着先贤们挥手,先贤们也朝着我微笑,尽管彼此隔千年,但仍是那样的亲切,那是文化和正气的传承呀!我于万般感慨中惊醒,这难道只是南柯一梦,不是的,这是曾经鲜活的历史!我为家乡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见证过先贤们渡海来琼倍感自豪和骄傲。
与海南其他海边渔村一样,因为祖祖辈辈都与风浪打交道,家乡人自古以来也信奉妈祖,亲切地把妈祖称为“婆祖”,把妈祖当作自己的保护神而顶礼膜拜,上港海边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婆祖庙”,后来扩建时定名为“天后庙”,里面供奉着雕刻精美的“妈祖”神像。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的诞辰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杀鸡宰鹅,大摆诞席,盛情招待前来做客的亲朋好友,还举行“祭神”“抬公”“游神”和上演海南戏等多种传统活动,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整个村子热闹非凡,三日不绝,不是春节胜过春节。
家乡人除了祭拜“妈祖”,还祭拜“兄弟公”,“兄弟公”的神牌供奉在下港新修建的另一座“天后庙”。兄弟公不只是一个神,传说古时有108位渔民出海,遇上大风,不幸船沉遇难,人们制作灵牌纪念他们,将他们合称为“兄弟公”。“兄弟公”的诞辰日是每年农历六月十一,这一天已演变成为下港的“公期”。
家乡祖辈以海为生,出产的海鲜远近闻名,“东水港海鲜”已成为一张吸引八方游客的招牌,是家乡的一张金色名片。
因家乡地处琼州海峡,水流湍急,生产出来的海鲜野性十足,味美无比。聪明的家乡人,抓住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村子的东边和西边分别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海鲜酒楼,将家乡的生猛海鲜演绎出一道道诱人的美味佳肴。每到黄昏,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云集家乡,沐浴着清凉的海风,于杯觥交错中度过美好的夜晚。
家乡值得点赞的东西还有很多,见证过家乡贫穷落后的我,更想看见家乡经济的发展,所以每次返乡,目睹着家乡日益繁荣兴旺的景象,我发自内心为之高兴。
尽管由于工作的原因,一年四季回村的次数不是很多,但作为家乡的赤子,思乡之心、爱乡之情的真切,却始终如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古人的诗句是我内心的真实表白,我热爱我的家乡——东水港!
2025年7月8日